书法界将“敦煌遗书”称为笔法学习的“桃花源”,相比于那些名人法帖,这些文物有两个明显的优点:其一是用笔自然真实、心手合一,没有过多的修饰,丝毫不做作,因此我们可以直观领悟笔法精髓,而且由于是草稿,书写细节也是纤毫毕现。
图片
其二内容包罗万象,篇幅极为巨大,动辄数千字,有的甚至上万字,可以满足作为“日课”长期练习。“敦煌遗书中有一部作品得到了中外的共同推崇,于右任称它是“数千年草书技法之结晶”,它便是“敦煌三宝”,即《因明入正理论后书》《因明入正理论略抄》和《妙法莲华经》。
图片
这三卷草书完成于唐代初年,出自官方抄经生之手,曾得到玄奘法师的指点。此作展开长度超过了30米,《略抄》总计12478字,《后疏》全文13364字,《妙法莲华经》残稿则超过4000字,总字数足足有近3万字,是名副其实的“草书大百科”了。
图片
这些官方抄经生承担着为皇家抄写经文、典籍的重任,接受过系统的书法训练,对张芝、索靖、皇象、二王、谢安、虞世南、褚遂良诸家笔法了如指掌。同时,因为平时任务繁重,他们在书写时,不仅要保证细腻精谨、一丝不苟,合规有据,还要兼顾书写速度,所以“敦煌三宝”艺术性、实用性兼具,更适合入门学习。
图片
这三部作品将草隶、章草、行草技法熔于一炉,还兼有楷、行笔意。横画起笔多露锋切入,收笔略扬显雁尾,竖画中锋直下,撇捺舒展但收得住,转折以圆笔为主。结字上承汉简草法,下启今草先河,字间少连笔,却通过笔势呼应建立关联,较张芝、王献之的“一笔书”更显庄重。
图片
墨色古朴,浓墨处沉厚,枯笔处出现飞白,通篇无刻意墨韵变化,真实还原书写状态。此作价值在于:笔法上笔笔不同、字字出规入矩,结字上因字赋形,在规范中求便捷,让后世得以窥见章草向今草演进的关键环节,既让我们学到了魏晋隋唐以来的正宗笔法,又克服了草书的浮躁气。论书写的细腻程度和经卷之气,有专家认为即使是“书圣”王羲之复生,也写不出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:1复制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以便于大家临摹学习。如果您感兴趣,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